close




 


科的鳥種,因外貌近似,遠遠望去,長的都很相像,對於初學者的我來說,是一個考驗。


尤其是一群鷸科站在一起,聽王時大哥批哩啪拉說了一串名子,翻石鷸、濱鷸、中杓鷸、黃足鷸、磯鷸、赤足鷸、白腰草鷸、青足鷸、小青足鷸、東方環頸、金斑、蒙古...,拍照都來不及了,哪有時間翻圖鑑。鏡頭裡尋找各種不同的鳥種,只好亂槍打鳥,拍下來再回去仔細瞧瞧。


其實,王時大哥說:「辨認鷸科鳥種,可以從體型、生活習慣、嘴、羽毛顏色等來區分。」


我試著將拍下的照片,依照體型大小,從小到大排列,方便辨認。


 



東方環頸
體型:18公分,外觀與小環頸相似,但身材稍大些,胸前之黑帶並不連貫。


嘴及腳為黑色,飛行時可見白色翼帶。


雄鳥夏羽時,額頭有一道黑色,雌鳥則無;冬羽時的雌、雄以及幼鳥均極相似,分辨不易。


 






 


 


黑腹濱鷸


體型:19公分 ,頭頂褐色,嘴腳都是黑褐色,嘴適中略有下彎,偏灰色濱鷸。眉紋白色,尾中央黑而兩側白,腹部為黑色,但冬季時腹部顏色會由黑轉為白色。



 


 


翻石鷸 
體長 22公分
矮胖的岸鳥,嘴巴黑色,短尖而微翹,體色為栗紅色、白色與黑色的鮮明對比,腳紅色;飛行時為圖案醒目的中型水鳥,翼帶與腰部為白色,背部有橢圓型白色大斑;尾巴白色,末端黑色。
覓食時除了用嘴插入泥沼地取食外,也常頻繁且連續用嘴翻取石塊,以躲藏在其下的軟體動物為食物;有時甚至取食其他動物的屍體。



 



金斑
24公分,上身遍佈金黃色斑點,因而得名,又因夏羽時,由臉頰至下腹間羽色皆轉為黑色,故又名「黑胸」。


覓食動作為走幾步啄一下,從容緩慢,不似其他小型科種類疾走。


普遍常見的冬候鳥及過境鳥,通常零散出現於潮間帶覓食,滿潮時常見成大群於旱作地、魚塭等地休息。


 






 



 


赤足鷸
體長 28cm,體背紅褐色,腹面白色,頸側、胸及上腹具深褐色縱紋,嘴、腳橙褐色,嘴紅色,末端黑色,冬羽背部灰褐色具不明顯的軸斑,嘴及腳 較淡。




 


青足鷸
體型:35公分,十分普遍常見的中型岸鳥,體形略顯厚重;嘴厚,末端微翹,腳為灰綠或黃綠色。


通常單獨或少數幾隻出現於鳥群中,由於個體較大,極易辨別。尤其是下胸部白色羽毛侵入肩部,形成弧形邊緣。


活動於海岸的沙洲,性機警,叫聲為三音之「丟、丟、丟」聲,飛起時可見明顯的白腰。







 


 


空中突然出現成群飛來的水鳥,資深鳥友馬上可以辨認出是中杓鷸,真是佩服他們的鳥功和眼力。


中杓鷸
身長42cm,外觀近似小杓鷸和中杓鷸,但嘴形和大小都不一樣。中杓鷸,嘴形下彎,下嘴基粉紅色,頭頂具黑褐色的頭側線與淡色頭央線,正面看時像西瓜皮 。








照片攝於於列嶼海岸,又稱為小金門。海的對岸即是廈門,遙望對岸,清晰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斗大紅字,感覺好近,卻又好遠。



群鳥中有一隻紅嘴的鳥是裡海燕鷗,是鷗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,體長53cm,又名紅嘴巨鷗,顧名思義,其嘴粗厚且長,嘴呈紅色而尖端略帶黑色,頭上黑色,頭後有不明顯的冠羽。為稀有的過境鳥及冬候鳥,通常出現於海岸、河口、沼澤地帶。


根據裡海燕鷗的體型,應該不難猜出右上角的鷸就是大杓鷸。大杓鷸比裡海燕鷗還大幾公分,這麼遠的距離還是可以分辨出種類。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極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